相片要下个集日才能领,阿公付了钱,拿到发票交给阿奶收好,祖孙三人相扶携着离开照相馆,跨过马路,沿着一条用长短大小一致的青石板铺成的“街路”,往集上走去。

莫小曼住的公道村在1977年还得叫公道大队,所属公社叫华山公社,公社所在地就是街集,而这个街集可不是随便圈地形成的,据说这地方在旧社会叫华山镇,几百年前就形成了镇集,因本地有不少品质良好的土特产,官道通畅民风纯朴少有匪患,每到集日,不仅周遭本土人,百里外的商人们也都赶来做买卖,曾经繁华一时。

街集外这条省际公路也经过莫小曼家所在的公道村,虽是国家改造重修的,却也是循着古代官道的路线,可见很久以前,这地方就不是很闭塞。

走下公路即踏上那条青石板街路,其实已算是站在街集上了——古时候赶集的人们赶着牛车、挑着担子而来,在官道边卸下东西,堆满货物的大大小小摊子,能一直摆放到官道边!

那情形连阿公小时候都见过,对小曼和阿奶描述起当时盛况,滔滔不绝的。

按照阿公所说,现在的街集可是大变样了,跨过马路,沿空落落的青石板街道往前走了二三十米,还没遇个着摊贩,两边民居都是旧房老屋,临街的屋子都会在自家墙上挖个大大的四方窗子,窗上安装的并不是玻璃或寻常推出式窗扇,而是一块接一块的木板相嵌合起来,开或关都挺费功夫的,这也是古街老风景,很显然,在旧时候这两边的民居全都是开门做生意的,后来搞集体所有制,吃大锅饭,然后又是生产队按劳分配,人们急着挣工分要口粮,没人再做私营生意,那也不被允许了,街道两边的木板窗便常年紧闭,古街的繁荣不复存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顺着平坦干净的青石板路一直往前走,拐个弯,就看见一片开阔地,依然是两边房屋延绵,中间是近年新开辟的民众赶集地,就那片开阔地,一半搭起高高的雨亭,砖砌的四方大柱子,上盖黑瓦,雨亭分两路,一路摆卖现榨米粉、米虫、汤圆、甜酒、煎堆、炸油团、开口枣、豆粑、麦芽糖、炒花生、炒葵花籽等等各种小吃熟食,一路就那么留空着,想是特意的,万一天气变化,供赶集的人们站进来避雨。

环绕着雨亭的所有露天空地,人们可以自由摆卖货物,比如自留地里种的菜啊豆啊、自家院子里果树长出的果子之类,或是山上采来的野果、野菜,自家人编的竹凉席、竹壳帽、竹篮子等等,这些东西,听阿公说在两年前还不能自由摆卖的,但在今年开始,也不知为什么,集市慢慢热闹起来,各种东西也可以随便摆卖了的。

前世莫小曼小时候只除了刘凤英要照“全家福”带她来过公社街集,逛街集雨亭时,六个孩子只顾盯着那些油团、豆粑、汤圆甜酒,还有老板娘们舀起的一碗碗鲜榨米粉,上头再浇一勺油汪汪红艳艳的五花肉沫剁椒番茄盐水……一个个看得口水直滴,眼珠子都不会动了,但最后刘凤英也只给几个弟妹买了喷香的油团和豆粑,莫小曼光过了个眼瘾,什么都没吃到,忍着馋虫饿着肚子回家。

这一次跟着阿公阿奶来赶集,却是迥然不同,阿公阿奶完全以莫小曼为重点,阿公一声声问小曼饿不饿,是要和阿奶一起先吃碗米粉,还是先来碗汤圆?阿奶虽然看不见,耳朵却灵得很,卖麦芽糖卖豆粑油团的老板娘只要出声问:“姐儿要不要吃一个”?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