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死后并没有葬进皇陵,原本朝廷想把这个消息压下去,还特地办了一个宏大而又隆重的假葬。然而花钱请来哭丧的人,不知道是演得太投入了还是职业技能不过关,假装扑上去恸哭的时候,棺材板儿没能压住,整个儿灵柩都翻了。十里长街送花圈的人看着里面滚出来的大柚子和棉被做的假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至于皇太后真身葬在哪里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太后这是妖邪上身失了智,早已经不是人了;有的说应该是用了水葬,城河里的水怕是不能喝了;也有人说太后吃了长生丹,准备一直躲在后面垂帘听政。最后大家发现,讨论一个死人的事实在是没有意义,更没有传播和炒作的价值,于是传言没能风靡几天就销声匿迹了。

作为半个皇族的人,我还是知道一点消息的——太后一生念佛,生前就已经留下了遗嘱,希望死后依然可以陪在佛堂边上。

京城的佛堂并不少,选地方时犯了愁。

这要是在寺中立一个灵位,少不了要给香火钱,规模越大的寺庙成本就越高。本来这次国丧的预算并不低,可是为了把之前的假葬做得像模像样,已经去掉了一大半。还剩下一半哪去了?剩下的一半都赔掉了,你问为什么?花钱请来哭丧的人被棺材板砸伤了,躺在地上说没五百两起不来,其余的都拿来补贴吃瓜群众买花圈的钱了。

再来,就算能解决资金问题,立了一个灵位。佛堂寺庙少不了百姓们进进出出,难保不被认出来,到时候引来路人恶意围观,不仅打扰了太后安息,更影响了佛门的清静。

大臣们为此犯了难,一个个自以为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到了这些繁杂琐事时却只能一言不发。眼看着太后的遗骸都变了味儿,宫中上上下下还是一筹莫展。

最后还是我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江府往南三五里地,有一处尼姑庵,名叫福成庵。福成庵规模挺大,不至于贬低了太后的身份;另外,民间刚刚自发筹钱修缮过,朝廷只要意思意思即可无须什么大手笔;最后,除非特殊情况福成庵只接受女人进庵,而女人识字的不多,不容易暴露太后的下葬位置。

满朝文武听到我的建议,仿佛是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松口气,一个个跪倒殿下大呼“臣附议!”这是他们说的最多的三个字了,一句“臣附议!”等到旨意下达下来他也可以吹嘘这件事他也有出力。

是的,我又住回了江府,还被封了个“吴王”。原本是要回到祖籍江南协助朝廷管理地方,也是因为太后的事耽搁了下来,才暂时住回了江府,这里也算是以后京城的一个家了。

原本抄没查封的家产皇上终究是没有狠下心真的把事做绝,既然收了我这个义子,也就顺水推舟归还给了我。其实我一直觉得他是觉得犯不着为了我家这么点微不足道的家产再背负上什么骂名而已,倘若我家也是什么富可敌国的家族,或许他还真有这个胃口了。

那天我正坐在自己府上书房中看书,管事的来报,说是小皇子来了。其实对于他的到来我并不惊讶,几天前听说他主动要求来福成庵替太后守陵,我反倒是奇怪这么些天他怎么都不来看我一下。

我放下手上的书卷,正要出去迎接,他已经一蹦一跳跑了进来,看样子心情非常不错。

我故意板着脸坐下,随手拿起一本书看起来,一副严肃的样子,“还知道来看我呀?”

他也不理会我,左右转了转,愣是没看到椅子可以坐,气得撅起了嘴,“你怎么就没有你父亲那么平易近人呢?整个书房两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你就是这么招待客人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