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起源、目的、本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战争与经济……金、辽、西夏、宋形势分析……”

校场上,诸军挥汗如雨,旁边,赵桓奋笔疾书。

他想直接照抄战争论的,奈何未曾读过,实在有心无力。

于是,他只能自己结合后世的见闻,自行编写一本类似于《战争论》的出来,好作为当今军事思想的指导纲领。

至于实践性兵书,倒是不用他操心。

中国并不缺乏兵书。

高深的《孙子兵法》,浅显的《武经总要》,历朝历代的大将笔记。

从战术应用、士卒训练、武器制造、行军安营,都已经具备,足够培养合格的将领。

然而缺乏一本纲领性的书。

倒不是说以上兵书中没有相关内容,而是不够详细浅显,以大部分武将的水平,要么看不到,要么读不懂。

可能因为国人注重实用,兵书只为获得胜利而出,以至于战争起源之类的理论,其实不重要。

这导致历史上所向披靡的名将层出不穷,然而具备全局眼光的,屈指可数,且大多是天生。

赵桓自然想补全这个短板。

宋朝的国力远远领先世界,只要做好战略规划,便可以稳坐钓鱼台。

毕竟,拼消耗,谁有宋朝财大气粗?

诸军训练,太子写书,倒是和谐。

时近傍晚,愚任回府。

“储君,此乃各人调令,亲卫军籍,已经落入了侍卫司。”愚任说道,

赵桓微微颌首,问道:“可有阻碍?”

愚任道:“高俅那厮欲以此拿捏诸人,当然不肯,没奈何,宿太尉亲自入宫面圣,方才办定。”

“又欠了人情啦。”赵桓叹道。

为皇上办事,那是本分,为太子办事,那就是人情。

没办法,储君地位就是这么的低。

愚任笑道:“落下人情,方好随时拜访,有来有往,感情自然深厚。”

“如此,倒也不是坏事。”赵桓不得不如此安慰自己。

愚任躬身,道:“还有一事,需要报知储君知晓。”

“何事值得你如此?”赵桓好奇。

愚任道:“小人回程时路过太医院,寻思着府中亲卫训练,难免有些损伤,便请了两位回来备用。”

“哦,可是太医?”

“些许跌打损伤,如何能够劳动太医,只是两个学徒而已,名为楚闲、赵芒。”

愚任又道:“想着府内急用,小的许了颇多的待遇。”

“详细说说。”赵桓来了兴趣。

“二人轮流来府中值守,月俸十五贯,府中藏书尽皆开放,另外,府中当辟一铺,作为其施药的场所,药材皆由东宫出。”愚任道。

许是怕赵桓不懂其中的弯弯绕,愚任进一步解释道:“小的意思,施舍医药为太子扬名,以收揽民心仕望。”

“想法甚好。”赵桓停笔,沉思片刻道:“带二人来见。”

不一刻,仆役领着两个人到来。

都是三十多岁年纪,放在杏林里,也就是初出茅庐的年纪,难怪在太医院里做学徒。

“见过太子。”楚闲正礼参拜。

赵芒只是随意地拱了拱手,敷衍的态度十分明显。

然而太子只能捏着鼻子忍了。

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加之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宋朝医生的地位一直在提高。

当朝杏林第一圣手寇宗奭曾经做过县吏,不受重用,后因著有《本草衍义》而加官通直郎。

通直郎乃是正六品,比上县知县高两级。

由此可见,宋朝对医生确实优待。

甚至,宋朝设有专门医学。

能请回来两个学徒,愚任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毕竟,太医院的学徒,放到县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扛把子。

有求于人,又要表现的礼贤下士,太子焉能发怒?

“免礼,请坐!”赵桓伸手虚邀道。

“多谢太子殿下。”楚闲谢道。

赵芒还是东张西望,径直坐了,直视太子于无物。

赵桓道:“东宫自有临街店面,二位可去看看是否合适。”

“太子仁厚,果然名不虚传。”楚闲捧了一句。

赵桓笑笑,道:“二位来此,本王有些想法欲探讨一二,若有错失,多多包涵。”

楚闲道:“殿下言重,有话但说无妨。”

“二位可知,褒王因何早夭?”赵桓问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