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窗外怔了许久,陆景明才将自己的注意力收了回来。

还有许多事情在等着他去做。

这段时间以来,在上级的支持下,陆景明联系了许多同行,一同开始了相关的研究。

陆景明必须要寻找到至少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预示着在人类现有的物理学框架之中,从理论上预示着某一件事情是可行的,如此才能找到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具体来说便是,在现有理论框架之中,该如何做才能将木星点燃,将月球引力增大,制造一颗微型黑洞,等等。

在这之中,陆景明无需考虑实际之中能否做到,而只要考虑理论上是否可行就可以。这便是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应用物理之间的差别。

如果从理论上都找不到这种可能性,那只能意味着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仍旧不够完善,或者不够先进。同时,也就意味着陆景明在这一方向的努力将是完全的白费力气没有理论的指导,就如同在迷雾之中如同无头苍蝇一般乱闯,恰好找到正确方向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段时间,陆景明所做的便是这件事情。

想要做到这件事情并不容易。这牵涉到物理学理论的许多个分支,而每一个物理学分支都足以耗尽一名优秀科学家的全部心血。哪怕再聪明,陆景明也不可能依靠自己一人之力做到这一点。

他必须联系到足够多的同行,借助众人的智慧,尽可能的考虑到物理学理论之中的每一个细节,由此进行大量的推测和思考,并进行进一步的数据运算和分析,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这件事很难,但陆景明知道自己必须要去做。

将上一次会议的数据和推论整理出来,又将这些数据上传到超级计算机之中进行分析和测算,陆景明再次发了一会呆。

一阵敲门声传来,陆景明说了一声“进来”之后,一名戴着厚厚眼镜,脸上有一些痘印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他是陆景明的助手,名叫孙青。

“陆博士,我来提醒你一下,你约的王默教授、司徒院长等十八位专家的视频会还有二十分钟就要开始了。”

“我知道了。”

孙青离开,陆景明则再一次开始了等待。

这一次,陆景明上传的是一个基于超弦理论的物理模型。在这个模型之中,在某些特殊的、极端的情况下,巨型气态行星基于内部的某些活动,会在核心营造出短暂的可以进行核聚变的环境。再配合后续一系列堪称复杂、严苛的环境要求,核心处的核聚变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将整颗行星点燃。

在这个模型之中,这种核聚变模式是不可持久的,在自发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渐渐平息。而这,也符合木星被点燃之后不久就自行熄灭的现象。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物理模型。要验证其是否正确,是否自洽,必须要通过超级计算机来进行。幸好,在吴清河将军的支持下,陆景明获得了近乎无限制的超级计算机算力使用权限,可以及时的验证自己的推测。

此刻,计算结果还没有出来。但陆景明心中已经有了几个疑点。

其一,就算这个物理模型是正确的,它所需要的环境也太过苛刻,单纯由自然演化和巨型气态行星自我环境变化营造出来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当然,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还必须引入一个外部影响的变数,但经由外部影响而被动产生这种环境的难度也极其之高,高到让陆景明同样感觉脱离了现有的物理理论范畴。

其二,在现实环境之中,人类从未观测到有关这种变化模式的任何迹象。在太阳系内的气态行星上,在太阳系外的气态行星上,甚至在某些褐矮星上都从未观测到过。这固然可以解释为要求太过严苛,概率太低,但是连一些初期迹象都没有观测到过就很难解释了。

总体来说,陆景明对这个模型的信心并不算太高。

又等了大约十二三分钟的样子,结果顺利返回到了陆景明面前的电脑终端之上。看了一眼结果,不需要再一次详细计算,陆景明便叹了口气。

这个模型是有漏洞的。它并不成立。

在超级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之中,这个模型在三个重大关键节点之中存在较为隐蔽的计算错误,同时遗漏了数个关键公式的参数修正。

这意味着,哪怕这个模型所要求的一切严苛条件全都满足,气态行星被点燃这种事情也根本就不会发生。因为这个模型本身就是错误的。

陆景明与三十余位专家殚精竭虑的思考、讨论、交流、计算了将近半个月的成果,就此付诸流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