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麦田里,男女老少头戴草帽,右手拿镰刀,弯着腰背朝,面朝黄土地。左手抓麦子搳,搳完一刀往前一勾,勾住前面的麦子又搳,左手拿不了之后放在身后,又继续搳,再放在那一堆,直到能捆一捆麦子,用麦子麦草打绳捆住,再继续搳下一捆。搳完一块地就用扦担或者夹子挑到田边大路用车拉回去……

周书灿站在地头,不用去收麦子,地主家的儿子当然要有特殊待遇了。他看着麦田里汗流浃的邑民,百感交集。这暴晒不了,单单割麦子流出的汗水,都是以后的收割机时代没法比较的。

用收割机收割,简单的带一些口袋就行了。口袋在收搳机上接脱出来的麦子,接满换袋,收割机上放不下开到路边,卸下装麦子的袋子,再继续,路边用人系袋口,再运回去。

农忙不仅是劳碌的季节,也是抒发情感的季节,邑民们在割麦的间隙中,用放声歌唱释来放劳动的疲惫。他们把痴情抛洒在田野上,谱写生活的乐章他们用夏一样的火热,积蓄热情和豪放,一排排的麦穗倒下,漫的金色,田野四处金灿飘香……

这时候啊,银镰似亮闪闪的手笔,挥毫出一行行豪迈的诗情。于是,就有了圆圆的打麦场,赛过一张精美的唱片,激荡出农人积攒已久的心声,这雄浑深沉的交响啊碾场,是乡村亘古不变的的季节音乐,在这初夏的季节,在这偏僻的地方,唱得这么响这么亮。

闵父真的是一位心地善良仁慈的邑主,他允许邑民们敞开了吃麦穗,不掺杂任何青材麦颗粒,被不能下地劳作的老年邑民烧好剥好,任由邑民们敞开了吃。这是周书灿都不曾想到的慷慨壮举。

需跑到周书灿面前坐下,放下盛麦粒的盘子,低声问:“大兄,现在的麦粒能磨面了吗?”

需已经不是第一次来问这个问题了,周书灿无奈的笑笑,“可以了。今收起来的晒干粮食,都可以拿去磨面,我已经安排他们去做了。不过,馒头现在还吃不到嘴里,还有发面的过程,要等半。”

他突然想起来他师母曾经过的话,“山东产地的面粉适合做烙饼,不适合蒸馒头。”

急忙:“需,你先让人去做烙饼吃吧,馒头不急。”

师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导师是北方人,喜欢吃馒头。师母做馒头的面粉,发酵效果一直不好,哪怕是用馒头粉,也和导师家乡的馒头发酵不一样的效果,为此,师母一直很苦恼这事。

后来,有了网络超市,师母懒省事网购面粉。网络超市的面粉是来自好多地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做出来和导师家乡做馒头一样的效果。师母寻揪缘由,才发现是因为之前做面食的面粉,大多是用山东产地的面粉。

去市场上观察下来,发现市面上供应的面粉绝大部份都是来自山东。在没有网络超市之前,也没有太多的可以选择面粉产地,师母就算是换了面粉种类,在不使用化学添加剂发面的情况下,自然做不出来她想要的效果。师母因疵出来结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面粉也是如此。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