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人多了,不还是没有粮食吗?”

“叔父,没有人别的不,光盖房子就没办法。您也看到了,邑中每一个人都在干活。叔父,你不是想回来嘛,汶上那边有多少人?邑现在大量的缺人,如果汶上的人都能回来,那就太好了,至少可以填补邑中砖厂的需求。邑要盖城墙,需要大量的人烧砖啊。”

子库闻言没有接话,扭转头假装看路两边的风景。道路两边从低矮的荒草,到远处零星的树木,再远处茂密的丛林,层层叠叠,勾列出一副大自然的图画。

宋长不明白子库的意思,不明所以的问:“子库,你要回邑?汶上那边不是比邑的情况好很多吗?”

子库正好抓住台阶,轻轻的哼一声:“汶上哪里好啊,你们总感觉我父偏心我,让我去汶上是享福,其实汶上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我们家已经退出汶上几十年,现在邑主霸道,多收一成的地租,傜役一点也不少。我们又不是他们一族的人,当然受他们的欺负。我真不明白当时为什么还有族人留在汶上,不应该所有的人都离开汶上迁来淄水吗?”

子库的问题没人能回答,几十年前的事大家都不知道,不要别人了,就是周书灿本人,都没有听闵父讲具体的情况。

在周书灿的先秦史知识里,春秋时代的邑是自然邑,一个邑的邑民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人关系。只有在人口渐渐的增长之后,发展到了战国,大邑才演化成没有血缘关系的城镇。建立起来理正理典,以及郡县等城市基层管理组织,并且郡县还是不完整的体系。之后,一直到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的体质才开始完善。

所以周书灿也不明白,为什么闵家从汶上迁来淄水的时候,还能够留一部分的族人在汶上。按照他的理解,即便是闵家的分封被鲁侯取消掉,闵家也应该在汶上居住,而不是迁徙到淄水。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闵家一部分人迁徙来到淄水,这估计将要成为一个谜了,闵家没有任何纸质或者木签的文字保留下来,仅仅是依靠口口相传的解释,哪怕是只有两代人,错误率也是很大的,周书灿不认为他能找到正确答案。

不懂的事没有答案,大家都保持沉默,一行人默不作声的加快速度前进,还是办正事要紧,其他的都是浮云。

周书灿不再去坐牛车,坐到了邑中一名女子的独轮推车上,他感觉和子库话不投机,不想靠近垃圾情绪散发地。他认为子库身上戾气太重,好像是一个屌丝键盘侠,满腹的牢骚。他现在整忙的头大眼昏,哪有空为子库答疑解惑。

他抬头了望下原野,闵家邑和仲子家邑之间还有大量的荒地,如果这些荒地都能被开垦,全都种成麦,将来能多收获多少的粮食啊。哪怕是亩产只有百斤,基数大了也不会饿肚子。

绝不能再发生五黄六月饿肚子的事,是周书灿现在的信念。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