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曾经是此处一个颇为富贵的人家,属于这个小山村里的地主大户。家里有着数十亩好田,养着成群的骡马、牛羊、鸡鸭,家里还雇有十几个长工帮着打理崔家的产业。崔家的院子是这个村里占地面积最大的,足足占了两条街,崔姓族人更是在这个村里占了足足三分之一还多。崔老爷子的父亲作为这个小山村首屈一指的人物,为了给老崔家开枝散叶娶了两房太太。这两房太太的肚子也是非常的争气,大太太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二太太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崔三爷崔海深就是二房的长子,从小就被二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带领二房发展的更加壮大。

所以从小崔家三爷就与大哥二哥一同请的师傅教习,识得了不少的字,四书五经也是念过的,毛笔字也写的很是不错。后来大哥二哥学有所成,都在外面找到了不错的谋生。崔家大爷听说为政府所用,被人尊敬的称为崔家大先生,据传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崔家二爷成为了一名老师,赚得桃李满天下,被大字不识几个的村里人也尊称为崔家二先生。最后,留得崔家三爷真正成为了崔家的顶门柱,带领着一帮兄弟姐妹光耀崔家门楣,也是过的风生水起,颇有一家族长的风范。

按说,小小年纪承担起一大家的营生很是不易,但是自从崔海深担起整个家族的担子也是没怯过的,或许,也是生活的担子逼的他没法犹豫张望。崔海深十岁的时候亲爹就去世了,十三岁的时候亲娘也撒手人寰,十五岁的时候听从大房太太和族里老人的安排,娶了离崔家庄二十里地外的高家庄的周姓女子周改儿,两个人携手共度风雨过了一辈子。可能也是因为肩上的担子太重,崔三爷的脾气很是火爆,说话更是从来都是决定没有商量的余地,崔家三奶奶自是没少吃挂落。虽说崔海深也是识文断字的,但是因为性格和说话方式的原因,家里的兄弟们并不是很领情,争闹打架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崔海深从不记仇,过后依旧是对人掏心掏肺。

大哥二哥因着在外面都有谋生,家里的一切也都被崔三爷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随着***领导的全国解放大胜利的到来,崔家因为占有着大量的土地,在后来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划为了地主阶级,崔家的生活开始一落千丈。土地被没收后平分给了其他的村民,家里的牲畜也被当做重要的生产资料分发给公社其他成员,家里的房屋也都分给了生活条件不好的村民,其他的家具、锅碗瓢盆自是一样也没落下,都成为了大众的财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革运动,崔家三爷并没有被生活的重击打倒在地,反而抱着乐观的态度及时的顺应了时代的变化,积极的融入祖国这个大环境。只是生活,自然是要比以往艰辛很多。但是崔三爷和周改儿都平平安安的趟过来了,直到后来遇到了关中大旱粮食歉收,平淡的生活才再次起了涟漪。

那是建国后的第二年,关中地区好久没有下雨了,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北方农民来说实在不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对靠北地区的崔家庄而言,没有雨就意味着庄稼就没有好收成。那时候崔海深家的几个儿子都才十几岁,正是半大小子正长身体的时候,所以饭量特别的大。白天,一大早崔海深和周改儿就去公社下地干活,晚上直到擦黑了才回家。一整天的劳作忙碌让两人谁都没有多余的精力管这几个孩子,所以只能是大的带小的,家里的其他活计自然也是由这几个孩子来完成的。女儿崔爱霞最大,又是个女孩子不用上学,所以家里的大部分活计都是落在了她的肩上。每天背上背着小弟弟崔爱华做饭、洗衣服,给猪打草,哄弟弟吃饭、睡觉……其中,这头猪最是宝贵,在那时候的共产环境中算是崔家的私有财产。为了不让人发现养了猪,猪是和人生活在一间屋子里的,炕上睡人,炕下面养猪。崔海深他们家就为了在过年的时候偷偷攒些钱,全家人每天都得忍耐着猪粪难闻的气味吃饭、睡觉。

虽然说大儿子崔爱国和二儿子崔爱家每天都要去上学,但是放学之后的时间他们也是没有自由的。挖野菜摘野果、给家里打柴、烧炕、挑水、捣辣椒面;帮两个大人干地里的粗活,种豆子、摘棉花、割小麦、挖玉米;或者相约着价格小伙伴去山里挖些中药材拿出去卖;偶尔还会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去公社地里偷几个老南瓜……即使再贪玩,但是大人吩咐的事情从来没有忘记过。但是这时候兄弟两得性格却是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儿子觉得干活很累,所以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渐渐增多,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大受先生的好评,所以深受父母的宠爱。二儿子则很顾家,爱逃课的他每天都能超额完成父母安排的家务活,渐渐地家里的琐事都交给了他。小儿子因为还小,所以自然是父母的小宝贝。

尽管家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着,但是最后这个家还是有些撑不下去了。崔海深在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打算把二儿子崔爱家送到山里的一户远房亲戚,为的是给家里多换些口粮过冬。最后具体不知道是怎么跟二儿子商量的,想想大抵不过是威逼利诱呗。后来,二儿子崔爱家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一副风轻云淡、轻描淡写的回忆口吻,仿佛说的是别人的故事一般,只是不知当年,那个要被父亲送人的年仅十几岁的小男孩心里,是不是充满惶恐不安?心里是不是有些怨恨和不甘?不管当时的他心里想着什么,有着什么挣扎和不愿,最后还是仅带了一身换洗衣服的他跟着父亲踏上了一条差点改变他的一生的路,自己走着去到一百公里外的陌生人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