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双目一睁,虚室生白。

眼眸黑白分明,似有无穷智慧在流转。

深呼吸一声,长吐一口气,把那股欲要蓬勃而出的势给压制了回去,伴随着吐纳,让其缓缓消散。

虽然太康知道,要是让那股势迸发,自己的修为会大进一步。

但那不是太康本人自己的势,而是朱熹留下的残念的势。

若是让那股势迸发,会让太康自身的势被干扰,不再纯粹。

但这并不代表太康就没有收获,相反,他得到了滔天的机缘!

在那精神念头里,太康看到了朱熹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去世。在短短的时间就如浮光掠影般浏览了其一生的故事。

太康虽不能记得朱熹看过的每一本典籍,写下的每一句醒言,但是太康能明确感悟着朱熹的精神境界,心灵奥秘。

朱熹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是开一派学说的存在,其精神之高超、心灵之玄妙都在此时的太康之。但是他追求的是智慧通明,学达性天,所以并没有进行修行,连最浅显的导引呼吸都没有学过。

但也正因为如此,太康才有幸浏览其一生而没有收到伤害。

据太康判断,朱熹的心灵精神绝对超过了所谓的武道大宗师和道家外景的层次,只是不曾修行,所以并没有什么攻击力,甚至朱熹本人也不得长寿。

不错,朱熹已死!

太康很确定。

在最后的画面里,太康看到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终于预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临头的不祥预感,更加抓紧著述。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

但凡朱熹有过武功或道功的修炼,以他的精神修为带动肉身,根本不可能出现如此情况。

那么让太康感叹有滔天机缘的是什么呢?

正是朱熹的预感死期将至。

儒家讲“至诚合天,可以前知,祸福可依。”

意思是一个人若能诚于事、诚于人,体天心,可以预测福报祸事。

朱熹已经达到了此等境界,相当于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外景之境。

所以太康说自己得到了大机缘,在内景的时候就提前感悟了部分外景的奥妙,虽然儒家的“至诚合天”和外景的“天人合一”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所处的层次是等高的。所以经过这次领悟,他在内景的道路又前进了一大步。

而太康自己的道路在进入内景的时候就已确定,儒家的做人标准和道德要求不符太康的道心。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万物并育,吾以观复!

这才是太康决定的道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