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封了两个功臣。一个是郑伯姬友的儿子姬掘突,另一个是秦国的国君。
郑国原先的领土在陕西华阴县一带,在这次东迁的过程中,掘突在回来的时候,率兵攻占了沿途两个小国的领土。周平王鉴于他在这次改朝换代中的功劳,将掘突的领地改封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并将掘突留在朝廷,与晋文后姬仇一起掌管兵马之事。
第二个封的秦国的领主。秦本是西周的附庸国,又小又穷,远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在这次改朝换代的关头,秦国参加了围攻西戎的战斗,在周平王迁都的时候,秦国国君又亲自带兵护送周平王到洛邑,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平王封秦国为东周正式的诸侯国。这个被封的国君就是秦国的第一任国君秦襄公。
周平王对秦襄公说:“岐丰一带的土地大部分被西戎占了,只要你能打败他们,你得到的土地,寡人都封给你。”
秦襄公大为振奋。回国后,他便秣马厉兵,由此开启了秦国几代君主对外扩张的战争,到最后竟成为东至函谷关,西至天水以西的大诸侯国——此是后话,按下不表。
只说掘突。郑伯友是郑国的第一代君主,谥号郑桓公。掘突是郑国的第二任君主,谥号郑武公。掘突能征惯战,又深得天子信任。善于见风使舵的申侯便瞄上了他。
申侯对掘突说:“我有个女儿,年方一十八,貌美如花,待字闺中。郑伯爵一表人才,正是郎才配女貌。我将她许配郑伯如何?”
掘突笑道:“承蒙申侯美意。在下得此佳眷,定当立她为正妻。”
郑武公掘突就这么娶了申侯的女儿。后称作姜氏,又称武姜。姜氏给郑武公生有二子。老大名叫寤生,老二叫做段。
郑武公喜欢大儿子,而夫人姜氏却十分喜爱小儿子。郑武公晚年的时候,两个儿子渐渐长大了,立嗣之争,愈发凸显。姜氏要求郑武公立小儿子段为太子。郑武公绝非糊涂之人,他知道,废长立幼,后患无穷。因此他坚定的立了大儿子寤生为太子。
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又是国君,又继承了掘突在东周朝廷的职位。姜氏见小儿子没有着落,心里着急,便去找了郑庄公。
“你做了国君,又做了朝廷的卿士。”姜氏说:“可你兄弟段却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他老在我跟前叫苦,我看着也着急。”
“照母亲大人的意思,你觉得该怎么办?”
“你把制邑这块地方封给他吧。”
“制邑是郑国的军事要地,父亲在世的时候有言在先,这块地方谁也不能封。”
“那就封京城吧。”
郑庄公一听京城,顿时紧张。因为京城与郑国都城荥阳很近,郑庄公知道段有野心,把这样一个弟弟放在自己的“卧榻”之旁,他当然不情愿。但他又不好驳母亲的面子,于是便低着脑袋不说话。
姜氏见郑庄公这种态度,没好气的说:“这座城不许封,那座城又舍不得。你干脆把你兄弟逐出郑国,让他去流浪,让他饿死他乡算了。”
郑庄公赶紧赔说:“母亲大人,万不可动怒,是我不对。我并没说不封。这事还可以商量嘛。”
姜氏哼了一声,带着侍女扬长而去。
第二天上朝,郑庄公便把此事拿来朝议。大夫祭足说:“京城靠近荥阳,是国之重镇。叔段是太夫人的宠儿,他一旦得了京城,必然势力膨胀。只怕养成后患,将来难以控制。请主公三思。”
众臣都望着郑庄公,叫他拿主意。郑庄公见这阵势,只能自己拍板了。他说:“母后既然说了话,我不得不从。就把京城封给段吧。”他不等众臣说话,便宣布散朝。
叔段在去京城时,去向母亲辞行。姜氏拉住他的衣袖依依不舍,她嘱咐说:“你哥把兄弟情分看得很淡。京城是我逼着他封的。娘挺担心你啊。你到京城后,一定干点成绩出来,给娘争口气。”
叔段乖巧的说:“娘,你放心吧。孩儿谨记。”
姜氏又说:“你要积聚粮草,勤练兵马,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娘俩里应外合,把你哥赶走。你要是当了国君,娘就是死了也能闭上眼睛。”
段被姜氏说得两眼发红,他赶紧向姜氏跪拜三下,然后又说了些催人泪下的话。姜氏挥挥手,让他赶紧上路。段也不再啰嗦,辞别母亲,便去了京城。
段牢记姜氏的话,到了京城便招兵买马,广征粮草,时不时还带着兵马出去打猎。一副积极备战的样子。他的名声也随着他的威风与日俱增,大家都叫他京城太叔。
太叔段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郑庄公的眼线,但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静观其变。有几个大臣跑来进谏,希望郑庄公管一管京城太叔。郑庄公反倒责怪他们,他还替京城太叔辩护说:“太叔段不辞辛劳的这么干,那是在给国家练兵。这是好事,你们紧张什么?”
大臣们私下议论,说郑庄公纵容太叔段就等于养虎为患。郑庄公装做没听到,从不追究。
有一天,祭足对郑庄公说:“蔓草不除,会四处蔓延,最终会弄的难以收拾。太叔段可不是一般人啊,他是太夫人宠爱之人呐。主公不可听之任之。”
郑庄公一笑,随口说了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后来变成了名言,意思是说,坏事干多了,自己就会把自己弄死。郑庄公心里有数,他暗想,等着瞧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