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虽然重了点,可在恶阳戍时,一堆糙汉聚一起搓脚板的污垢时,那味道比这更重,所以柯斜也没太反感。

没法,只要跟府兵们混一起,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习惯了。

兵部司的具体事务,是杨弘礼与李海岸的承担,柯斜更像是兵部司的外联人员,短短一个月,跑了八个折冲府视事。

“记录,真化折冲府擅长小伎俩,宣平折冲府勇猛精进。同等条件下,优先拔擢宣平折冲府果毅都尉胡汗衫。”

李秋桑最大的好处就是话少,迅速写下文牒,呈给柯斜过目。

写得很快,一手欧体楷书虽然没得精髓,至少是工工整整,欧体才是这个时代最佳的公文字体。

李海岸不太懂:“不是应该用智将吗?”

柯斜没说话,杨弘礼开口:“兵家之道,首重士气。一名勇将破阵,直取对方主将,甚至可能令稳占优势的敌方崩溃。”

“翼国公、吴国公、宿国公就是这一类勇将。”

“智将难得,更不能只在小处用智,必须着眼大局,大唐的智将并不多。”

杨弘礼还留了一半的话没说,即便是在吐谷浑花样百出的右领军将军刘兰,他也不认为是智将,顶多算有点脑子。

倒不是杨弘礼自视甚高,只是他伯父为隋朝名将杨素,眼光高就在所难免。

杨弘礼的意思很明显,军中出勇将的比例远远高于智将,就不指望真化折冲府果毅都尉郎啸能成为智将。

没在血染的沙场上脱颖而出,所谓的“智”就不值得相信。

就是能折腾的柯斜,在他眼里也勉强有半个“智”而已。

智慧与小聪明,看上去差距并不大,多数人只有看结果才能区分,杨弘礼不需要。

“各府一伙驮马从武德年的八匹,降到贞观年的六匹,府兵的财力负担虽然轻了不少,可负载人粮马料、甲胄兵器,多少是勉强了点。”

柯斜思索着开口。

这个弊端是没法的。

要是按武德旧例,府兵的负担则重了,就相当于给征召府兵提高了门槛。

杨弘礼置笔,看向柯斜的眼神多了点希望。

也许,这个年轻人能想出解决之道呢?

“可以尝试着令一军试行,征召府兵时,自备的六驮马不变,等上阵有缴获时,优先补足八匹驮马,再行分配。”

“不过,每军所需的粮草、马盐,数量就会对应变化了。”

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很好,就是太考验人性了。

要不然,柯斜也不至于谨慎地说出“试行”二字。

李秋桑记录完毕,将文牒呈给柯斜,还是一字不错、文不加点。

很好,拥有一个刀笔吏基本的功底了。

一般的史、府,抄录文牒是有错误次数限制的,如果抄录错误的文牒已经发出去了,没造成后果的笞二十,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驱逐。

文牒转呈杨弘礼案头时,他也只能表示,会转给堂尊。

甚至于说,侯君集与崔敦礼都不能拍板,题目太大了呀!

但是,这文牒不是纯粹的理论,还附上了柯斜在八个折冲府所得的对比数据。

有理有据,就是贞观天子也得仔细想想,才敢决定要不要驳回。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