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就是说,乃是看不起他们鲜卑人。
太武帝大怒,把崔浩传来训斥,
崔浩脱帽叩头,于是自责了一番才得到宽恕。
而看到了这一幕幕。
不仅仅是崔琰绷不住了。
洛阳城之内的王允也是惊呆了。
太原王氏?
这不就是他们王允家族吗??
没有想到,日后居然是清河崔氏和太原王氏乃是在日后南北朝的时候还是联姻了。
不愧是流传已久的两大家族了。
不过王允看到了因为崔浩和太原王联姻。
称赞王家,被太武帝不喜。
也是忍不住摇头感叹了起来:
“崔浩啊,哪怕是为了北魏你立下来了巨大的功劳。”
“外人终究是外人,这一点你不明白吗??”
“我看这是取祸之道,祸患就是在不远处了啊!!”
而果然之后画面还在继续。
太子拓跋晃监国时,
崔浩自恃才略及太武帝的宠任,
专制朝权。
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
都自起家直接任郡守。
拓跋晃对崔浩说:“早先征聘的人才,也是被作为州郡官入选的,
他们担任这一职务已经很久了,
辛勤劳苦却一直没得到过朝廷的报答,
应该首先补充他们作郡县守令,
让新征聘的人代替他们做郎吏。
而且太守、县令管理百姓,应该由经历过世面有经验的人来担当。”
崔浩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
当时,中书侍郎兼著作郎高允得知后,
对东宫博士管恬说:
“崔公恐怕免不了一场灾祸。
为了顺遂自己未必正确的私心而同朝廷有权势的人对抗争胜,
他将用什么来保全自己呢!
他毕竟不是鲜卑人啊……”
但直接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
是《国记》事件。
在太延五年,
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
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
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
采集了魏国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
据高允后来陈述,崔浩主要起到总裁大纲的作用,
此外还与高允负责国史中《先帝记》和《今记》部分的编写。
当时,太武帝要编国史的目的,
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
但是《国记》修毕后,
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
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
闵湛、郗标巧言令色,
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
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
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
营造了一个《国记》和《五经注》的碑林,
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
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
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
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
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