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遇到灵魂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哪里去?那么作为一座城市——襄阳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呢?

今天,襄阳人亲切地管哺育着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汉江襄阳段叫襄江,近年贯通襄阳城区东西区域的城市快速路也被命名为襄江大道。

襄阳是何时命名的?

襄阳县初设于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至汉成帝元延年间(公元前12年—前9年),隶属于南郡,前身为春秋时期楚国北津戍。

今天的襄阳主城区包括襄城、樊城、襄州、东津四个城区,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狭义的襄阳仅指今天的襄城区古城墙内,在汉江(襄江)之南。

汉代的襄阳城和今天的襄阳城并不在同一个地方,位于如今襄阳城的西南方向。

襄阳是以方位命名的。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襄阳似乎不应被称为“襄阳”,更应被称为“襄阴”,或者“汉阴”。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襄阳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学界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襄山之阳说,认为襄阳因在襄山之南而得名。主要依据是:

1.《汉唐地理书钞》从《太平预览》引录的《荆州图副》中所述“襄阳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

2.《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襄阳“城西五里有襄山”。

《汉唐地理书钞》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考据家王谟。王谟出生于公元1731年,逝世于公元1817年,系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曾授知县,不久辞官,请改学职,选授建昌府学教授,一生辑佚文献丰富、功绩显著,特别是其所辑《汉唐地理书钞》,汇编了宋以前古地理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具有参考价值,在地方史志辑佚、编纂及理论方面均有重大贡献,为后世方志修纂家重视。也就是说,王谟是个靠谱的人,所著《汉唐地理书钞》具有较高可信度。

《太平预览》是宋代著名类书,被称为中国类书之冠,由李昉、扈蒙领衔,李穆、汤悦、徐铉、张洎、宋白、陈鄂、吴淑、舒雅、吕文仲、赵邻几、王克贞和董淳等14位儒臣学者奉诏编纂。这14人中,有10人在《宋史》有传,有8人参与纂修被称为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有6人参与俢撰《太祖实录》(首次俢撰人员仅7人),阵容相当豪华。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太平预览》初名《太平总类》,据说是在书成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每天看三卷,一年后读完,所以更名为《太平御览》。也就是说,这本书奉皇帝之命、由中央政府组织、集当时顶级儒臣学者编撰而成,具有很高权威性。

《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由明、清时期地理学家顾祖禹经过30余年笔耕奋斗所著,被誉为“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经济、军事学者们的必读参考书。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之湖广五篇章,记载:“《志》云:县西五里又有襄山。《荆楚记》:水驾山而上曰襄。”

那么,襄阳有没有襄山呢?在哪里呢?

打开今天的襄阳地图,在襄城区附近可以看到柳子山、尖山、虎头山、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但就是找不到襄山。

关于襄山在哪里的问题,襄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于2022年2月28日转载《寻找襄山》一文。主要意思是:北魏晚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襄山”的记载,但无具体解释。清朝乾隆年间的《襄阳府志》明确记载:“襄山,县西北五里,以水驾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为襄水,北流为檀溪。”“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据此,可以判断,襄山在襄阳城西五里处,在此发源的水有两道,一道南流称襄水,一道北去叫檀溪。找到襄水和檀溪的源头,也就找到了襄山。地方史学家陈家驹进行了“溯源考察”,认定扁山西麓与尖山所夹山壑是檀溪的源头,从而推论柳子山即襄山,此为一说。另有两说:一说尖山或扁山为襄山,一说襄阳城西南诸山统称为襄山,分别有相应地方史志记载或文人骚客所赋诗歌作为印证。具体表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湖北省襄阳市人民政府网站“襄阳概况”板块阅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